写在前面的话
今年是四川禾嘉集团创建40周年,40载春秋里装满了禾嘉人与集团休戚相关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穿越这段历史,往事如烟,历历在目,从今年春天开始,华西都市报及封面新闻派出记者团队,对禾嘉四十年发展其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并在华西都市报及封面新闻相关媒体上进行了系列报道,其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馈和良好的社会影响。为此,禾嘉集团官网编辑部从本周起将连载封面新闻这组系列报道,供大家学习与分享。
让我们通过这组系列报道,沿着四川禾嘉集团董事局主席夏朝嘉创业历程中那些影响深远的轨迹,重温禾嘉初心不改、使命不怠,梦想成真的成长故事,传递创始人跨越时空的不断探索、百战归来,仍愿以一生去叩问企业家精神的使命与责任。
本周推出【禾嘉集团系列报道连载】(8)
用20年圆满的并购之路: “中国球王”在禾嘉焕发新生
在商界征战四十年,并购、重组、资本运作对夏朝嘉来说游刃有余,而禾嘉也借此拓展了不少商业版图。但这样一位资本市场的元老,20年前,也栽过“跟头”。如何凭借信念与担当渡过收购危机?禾嘉集团收购四川飞球集团正是一个典型案例。
热爱实业 第一笔收购却被上了一课
1997年,当时的禾嘉已经在A股上市,实业出身的夏朝嘉怀抱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希望能够有找到投资实业的机会。
此时,国有企业改制已经铺开来,因为连年亏损,当地政府急于为四川飞球集团这个老三线企业谋求出路。一份收购可行性报告就这样送到了夏朝嘉手里。
“飞球”牌曾经是中国阀门界响当当的大名牌,被称之为“中国球王”,夏朝嘉心动了。基于报告中的数据、政府的积极沟通,禾嘉股份在1998年8月挂出公告全资收购了四川飞球集团的股权。
然而,夏朝嘉的第一次收购,给他好好地上了一堂“课”。收购完第三天,厂里就传来消息说没钱发工资了,夏朝嘉从成都紧急拨款300万现金暂时补上了。三个月后,已经花完了从公司调入的3000万资金。夏朝嘉开始着手查四川飞球集团的账本,可越翻账本夏朝嘉脸色越沉,到最后“心都凉了”。
原来,之前收到的那份报告很多数据都不真实。6000多员工中有700多名是大集体员工,总资产3.2亿元,注明的债务就有2.3亿,剩下9000万是土地评估价值。此外,还有大量的隐性债务。在债务中,最 低的利息为7.8%,最 高的达到了20%。企业每个月的收入仅能把当月利息还完。
内忧外患 夏朝嘉力排众议留下飞球
进一步深入分析四川飞球集团的情况后,公司不少人对这笔收购提出了异议。现任飞球公司总经理的樊平就是其中的一位。樊平认为,首先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就不好,不具备一个生产性企业所应有的条件。其次,他对这个企业从1998年收购开始就一直持反对态度。远、破、旧,企业观念也非常保守落后。“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这里边有些人还动辄就讲级别,说什么我是处级、我是科级,那真的是很奇怪的一种观念,我们民营企业从来不会有这种想法。”樊平说,因此直到收购一两年了他都还在劝夏朝嘉另作价格卖了四川飞球集团算了,收拾这么个烂摊子费时费力,还不如重新建厂来得快。
禾嘉内部对收购案不理解,来自外部的工作压力也不小。当时的禾嘉以农业为主业,四川飞球集团方面也对夏朝嘉报以怀疑。“夏朝嘉又不懂阀门制造,收购飞球,不就是有钱吗?”类似的风言风语没少传到夏朝嘉耳朵里。
然而,顶着巨大的压力,夏朝嘉下了决心要把四川飞球集团救活。“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就是这样,收了就认了,认了就会一直往下走。”夏朝嘉说,即便如此他也要全面改造飞球。
为了“救火”,夏朝嘉决定董事会完全保留飞球原领导核心,给予他们极大的信任和权利,再在此基础上,谋划下一步改造。